新冠肺炎後遺症系列3—腸胃敏感?!

文/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 (03.10.2022)

臨床上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在轉陰性後,身體經歷完一場硬仗,體質相對虛弱。尤其部分輕症患者在肺炎康復後,仍然面對一系列的新冠肺炎後遺症狀,我們稱之爲「長新冠」(LongCovid)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76%新冠康復者會持續出現記憶力差、脫髮及疲勞等,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而「長新冠症狀」在康復期1-3個月陸續出現,可持續1-2個星期,甚至數月。

研究當中有一項新發現,指出新冠患者後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其中缺少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及假小鏈雙歧桿菌更是關鍵。

另外,美國史丹佛大學分析113名平均年齡約36歲的輕/中度確診者,在受試者確診10個月後,密切追蹤其腸胃道狀態,並定期採取糞便檢驗。

研究初步結果顯示「約有50%患者在感染病毒1週後,可在糞便中檢測出病毒的RNA、4個月後約剩下12.7%、7個月後則降低至3.8%

令研究團隊感到驚訝的是,即使患者的呼吸道已無檢測出任何病毒,但腸胃道中的病毒仍然存活,且存活率往往較呼吸道病毒更長。」這說明病毒不僅會入侵呼吸道,造成肺部疾病,亦可能影響腸胃功能,且持續時間更長久。

盧醫師臨床發現不少長新冠病人求診都表示:新冠肺炎康復容易腹痛、腹瀉,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不成形等腸胃敏感的問題,實在令人困擾。


中醫解說理由:

在中醫角度,新冠肺炎多見侵襲肺、脾胃,而肺和大腸相表裏,殘留的病毒可停留於胃腸消化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脾胃運化水穀不利,水濕内蘊,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而發泄瀉。

脾胃氣機不利,寒濕内阻,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而出現腹痛的表現。胃氣上逆則發嘔吐。

以上情況都可以處方内服中藥調理,舒緩腸胃不適的症狀。


病例分享一:

W小姐,確診新冠肺炎後3個月以來,氣管敏感,偶見氣短氣促,頭暈乏力。晨起容易大便泄瀉,質軟,時不成形,進食生冷後容易腹痛隱隱。平時餐後容易胃脹滿,噯氣,放屁多,舌淡暗胖大,苔薄白膩,雙側泡沫綫明顯。她經朋友介紹欲嘗試中藥調理。

盧醫師診斷:

長新冠泄瀉(肺脾氣虛,痰濕内阻)

處方:

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桔梗、杏仁、黃芪、枳殼、法半夏、陳皮、白豆蔻、砂仁、白芍、防風、升麻等。

效果:

病人服藥期間腸胃症狀改善,大便成形,胃脹滿減。然而一停藥數天則容易腹瀉反復,故每星期定期覆診,堅持服藥調理。


病例分享二:

T先生,今年8月尾確診肺炎,康復後近半月以來,夜晚容易咳嗽反復,夜尿增。每日大便2-3次,餐後容易腹痛有便意,自覺排便次數增多。大便時成形,時稀爛。平素工作壓力大,睡眠不安,頭脹痛、晨起口乾苦,做運動自覺氣弱,腰膝酸軟,出虛汗。舌淡白,苔薄白膩。

盧醫師診斷:

長新冠泄瀉(脾腎氣虛,肝鬱犯脾)

處方:

柴胡、黃芩、桂枝、乾薑、天花粉、牡蠣、黃芪、白朮、茯苓、黨參、補骨脂、肉豆蔻、杏仁、枳殼。

效果:

病人服5天中藥後,大便次數減少,大便多見成形,精神改善,故堅持覆診調理。自覺最近容易健忘,記憶力下降(俗稱腦霧)。可配合腹針、頭皮針治療,加强療效。


📋綜合多宗相關醫案得出見解:

肺炎病人大病初愈,肺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在康復期出現腹瀉、腹痛、嘔吐、腸胃敏感等後遺症十分普遍。

而中藥相對較溫和,亦能改善症狀,調理體質,在治療長新冠的消化道後遺症有一定優勢。


→ 延伸閱讀:
1. 新冠肺炎後遺症系列 1 —條氣唔順?!》
2. 《新冠肺炎後遺症系列 2 —紅疹發作?!
3. 《中完新冠…瞓得唔好

盧醫師對長新冠病人的溫馨提示:

  1. 腸胃敏感的病人要注意戒口,減少進食生冷寒涼、辛辣煎炸、油膩難消化的食物。
  2. 建議每日早餐前緩緩地飲一小杯暖水,喚醒腸胃,減少刺激。
  3. 食療上可考慮使用新鮮淮山、茯苓、白扁豆、黨參、五指毛桃以益氣健脾祛水濕。
  4. 有需要可配合針灸治療,增强療效。
  5. 選擇合適的腸胃益生菌,改善腸道生態環境。

→ 延伸閱讀:
1. 《益生菌的小小分享
2. 《中醫推介抗疫食療》
3. 《正確飲水
4. 《水要一口一口喝

*備註:文中所載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治療。
*參考資料:1. 中文大學醫學院:《中大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與「長新冠」息息相關》2. Stanford Medicine News Center:Feces of people with mild COVID can harbor viral genetic material months after in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