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桑葉」在中醫婦科病中屢建奇功?

桑葉,性寒苦甘,入肝、肺二經,擅長於祛風清熱,故後世本草書中多歸類于清涼解表類,臨床上亦多用於風熱表證,我臨床上亦常用於紅眼病,嗓子痛,風熱咳嗽等,諸如在桑菊飲,桑杏湯中作為主藥。有時也用於盜汗、脫髮二證。但是用於最多的還是婦科裡的崩漏證,即西醫稱為的「宮血」之類。

實踐證明治療此證桑葉有獨到之功,一旦加入治崩漏之方中,如虎添翼,力挽狂瀾,使崩漏之證迅速痊癒,此非虛言。

關於桑葉治崩漏,本應好好寫一篇文章論之,不意發現 董漢良名老中醫 一篇佳作,頗合我意,論述翔實,就此借來以饗讀者。

嚴用和說:「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淖溢。」張景嶽亦云,「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蓋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迫血妄行」,故熱邪內盛,灼傷沖任必至崩漏。

桑葉清熱、平肝、祛風,從其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來看,用以治療崩漏頗合病機。桑葉雖亦祛風清熱為主功,但亦有滋陰平肝、涼血止血之次功。

《本草經疏》曰:「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重慶堂隨筆》認為,「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用於肝熱者尤為要藥」,故《本草從新》記載有「滋燥、涼血、止血」之功,所以,尤其明後清季醫家多有論述和記錄,足供我們臨床參考和應用。

如《濟陰綱目》引方氏曰:「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清其源,末補血以還其舊,若只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復其舊,則孤子之陽無以立,故本末勿遺,前後不紊,方可言治也。」

從治崩的三步法程看,桑葉不但能止血塞其流,亦可清熱涼血以澄其源,且能潤燥補血以複其舊,故自始至終均可配伍運用以療崩漏。

自明之後清代醫家頗為重視,記載較詳細的為《傅青主女科》,在年老血崩篇中所立加減當歸補血湯,方中當歸(酒洗) 30克,黃芪(生用)30克,三七根末10克,桑葉14片,水煎服。

並曰:「二劑而血少止,四劑不再發。」「夫補血湯乃氣血二補之神劑,三七根乃止血之聖藥,加入桑葉者,所以滋腎之陰,又有收斂之妙耳。」「以此方以止其暫時之漏,實有奇功。」此方雖黃芪、當歸為補氣養血之劑,其性甘溫益氣,另佐以桑葉甘苦性寒之品,即一以滋陰養血,以制歸芪之甘溫,二助三七活血涼血以止血,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在血海太熱血崩篇中清海丸,藥有14味,煉蜜為丸,其中方內桑葉500克,此方「補陰而無浮動之慮,縮血而無寒涼之苦,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而血海自固。」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張醫師望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