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爸爸看「生長痛」

「生長痛」這種經歷不是所有父母都會經歷到,但經歷過的父母便會明白有多折騰。
醫師爸爸有2個兒子,2個都在「生長」,2個都正常長高。但弟弟從來沒有「生長痛」,哥哥卻每月至少有1-2次的生長痛。
「生長痛」好發於3-12歲,發作高峰期常見於6歲。大部分的疼痛都發生在傍晚,大約70%的疼痛都在腳(e.g. 小腿、大腿、膝蓋等)位置。疼痛可持續10分鐘以上,甚至長達一小時,而且會反覆的發作。研究發現大約20%的孩子都曾經有這樣的困擾,所以亦算是小兒門診常見的主訴之一。
由於醫師自己年幼時都經歷過這種「生長痛」,所以較能明白大兒子這種痛的感受。每次大兒子的「生長痛」發作,醫師爸爸都會半夜起來為兒子按摩、熱敷、安撫。輕則1晚「生長痛」醒1次,嚴重時可以1晚「生長痛」醒3-4次。
根據醫師的歸納和觀察,「生長痛」與體質有明顯關係。如果體質較熱(陽盛)則較少出現「生長痛」,相反若體質偏虛寒、氣虛血弱的孩子則較容易出現「生長痛」。中醫看病十分重視個體差異,即使兩個小孩做相同強度的運動,若小孩A屬於氣虛血弱型,氣血不能及時修復雙腿的疲勞(勞損)便會出現夜間所謂的「生長痛」。但小孩B因為體質強盛、氣血充盈,即使再高強度的運動亦不會導致夜間「疼痛」出現。如果再加上小孩屬於高敏孩子,對「痛感」非常敏感,小孩夜間哭訴「生長痛」的情況便會更多更慘烈了。
因此家長們在照看小孩時亦需同時留意小孩屬於哪種體質,不要勉強氣虛血弱的孩子過度運動,應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運動量,逐漸改善孩子體質,以免加劇「生長痛」的發作頻率。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好壞之分。正正因為體質的不同,才讓孩子有不同的生命特質。無論是好動的孩子,還是文靜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寶貝,都需要爸媽去擁抱。
總括而言,「生長痛」其實未必與生長有關。即使有沒有「生長痛」小孩仍然會繼續生長。
如果您家中有「生長痛」小孩,可以:
- 囑咐小孩不要過度運動,並應適度休息。
- 少食寒涼生冷食物。
- 避免(腰、膝、肘等)關節受寒或(水)濕,避免風扇或冷氣直吹關節。
- 疼痛發作時使用溫性精油或藥油按摩,然後熱敷患處15-30分鐘。
- 同理(明白)小孩的疼痛,安慰孩子。
- 疼痛反覆發作時可請註冊中醫為孩子處方改善四肢氣血循環的方藥。
註冊中醫師 陳家富醫師 《中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