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驚過度?讓中醫師來幫你「定定驚」

文/註冊中醫師 吳彥羲
當遇見意外發生,身體或出現驚恐的情志變化,中醫認爲受驚后或引起機體氣機逆亂、心神失常,而出現而出現心悸、失眠、氣短、自汗、眩暈、消化不良、便秘、心煩、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狀。
病位在心、腎、肝、膽爲主,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 心主神誌, 驚傷膽,恐傷腎。治療時注重痰涎、氣結、膽熱等的病理因素,並重視體質影響,辯證論治。中醫中藥、針灸等都有助於心神安定,調節氣血及情緒的作用。
一、中藥食療:
📍 驚恐不安,心悸失眠:
五味子(搗爛)9克,柏子仁9克。
反酸、腹瀉、及多痰者不宜。
📍 精神恍惚,悲傷欲哭:
小麥10克,生甘草3克,大棗2粒。
痰多者不宜。
📍 煩躁易怒:
夏枯草9克,菊花6克,便秘加決明子6克。
脾胃虛寒,體質偏弱者不宜。
📍 鬱悶失眠:
合歡花、玫瑰花各6克。
孕婦、胃潰瘍及經期婦女不宜飲用。
*以上均可適量加入蜜糖或冰糖調味。
二、穴位按摩:
受驚當下,可輕柔按捏耳仔,或輕輕按摩以下穴位:
(切忌別硬出力按,會讓受驚者更緊張)
📍 驚悸不安:
【穴位】神門穴、内關穴
【功效】寧心安神


📍焦慮易怒:
【穴位】太冲穴、合谷穴
【功效】調節情緒


📍 胸悶心悸:
【穴位】膻中穴
【功效】寬胸理氣

📍 心煩失眠:
【穴位】三陰交穴
【功效】安神調經

三、情緒舒緩:
🌟當目睹意外,受到驚嚇時,可預備時間給自己,找一個安全、放鬆的環境,慢慢調整呼吸,感受身心靈的狀況。
可暫時遠離影響情緒的來源,例如電話、社交網站、電視新聞等,以避免再度收到有關場景或消息的刺激。又可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感受,哭泣就是其中一種舒緩情緒的方式。或與可信任的人分享,必要時向相關機構或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註冊中醫師 吳彥羲 2022.08.01(穴位圖片來源:康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