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慎防中暑

最近天氣炎熱,室外氣溫高達30°C以上,長時間在悶熱環境下,或是經常出入溫差較大的室內戶外,好容易出現大汗淋漓,口乾舌燥、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的症狀,小心有可能是中暑的先兆。

☀️為什麽會中暑?

當人在酷熱環境下,體溫上升,身體不能透過排汗、呼吸等機能來調節降溫,就會容易出現熱衰竭、熱暈厥的表現,繼而出現中暑症狀。

🌡️中暑會出現哪些症狀?

中暑常見體溫上升至37.5°C或以上、大量出汗、倦怠無力、食欲下降、心煩氣躁、頭痛、惡心、嘔吐等;繼而有可能出現脈搏減弱,眩暈;若不及時降溫救治,嚴重者可出現皮膚通紅發熱,口鼻流血、抽搐、意識混亂、休克、器官衰竭等症狀。

⚠️什麽情況下容易中暑?

  1. 在猛烈陽光下時間過長
  2. 劇烈運動後出汗多
  3. 無即時補充水分
  4. 空氣不流通
  5. 身體疲倦、精神狀態欠佳

📋預防中暑小貼士:

  1. 戶外活動做好防曬,避免在陽光曝曬下逗留太長時間。
  2. 定時補充水分,流汗多者可飲用含電解質、鹽分的水,例如寶礦力,避免飲含有咖啡因或酒精飲品。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

💡發現中暑先兆如何處理?

  1. 迅速將懷疑中暑人士移往陰涼且通風的地方。
  2. 平躺放低頭部,抬高下肢高於頭部,鬆開多餘衣物降溫休息。
  3. 用涼水擦拭身體、煽風,可使用冰袋或濕毛巾敷在中暑人士的頸部、腋下或胯下幫助中暑人士降溫。
  4. 及時補充含電解質水分,預防脫水。
  5.  若中暑人士意識不清醒,惡心嘔吐時選擇側躺,避免因嘔吐物受嗆,影響呼吸。
  6. 其他人士可用拇指指腹部輪流按壓患者人中、百會、內關、風池穴直至救護人員到場,或昏迷者恢復意識。
  7. 嚴重者盡快送醫治療。

🍵中醫消暑良方:

1. 白虎湯

(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藥物組成

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主治陽明熱盛,口乾舌燥,煩渴引飲,面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滑數。

功效清熱生津,消渴解煩。

2. 清暑益氣湯

(出自清代·王孟英《溫熱經緯》)

藥物組成

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淡竹葉、知母、荷梗、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主治暑熱耗氣傷津。身熱汗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者。

功效清暑祛熱、養陰生津。

🍉夏日消暑食療:

綠豆湯、烏梅汁、甘蔗汁、綠茶、西瓜、絲瓜、苦瓜、小黃瓜、梨子、馬蹄、蓮藕、冬瓜薏米水(建議常溫服用,不宜過於冰凍)


*備注: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