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症候群原來是荷爾蒙作祟!

女性在大約28-30日的月經週期中,排卵後若無成功受孕,大約 14 天後再開展新的月經週期,這個階段稱之爲「黃體期」。排卵後的雌激素下降,黃體素上升,波動的荷爾蒙水平是造成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簡稱PMS)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女性經前7-10天,部分女性是經前2-5天,生理和心理上都特別敏感,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經前症候群。
其次PMS與大腦分泌血清素、飲食調護、生活作息、壓力情緒有密切關係。
經前症候群症狀如下:
- 情緒起伏(急躁易怒,憂愁低落)
- 頭暈頭痛
- 乳房脹痛
- 腰酸腹痛
- 頭臉水腫
- 便秘/腹瀉
- 疲倦乏力
- 失眠健忘
若然出現上列三種或以上的經前症候群的表現,不要盲目進食避孕藥或保健品。建議咨詢專業中醫師,瞭解個人體質狀況,可内服中藥、配合針灸調理身體。女士們記得要愛惜自己,養好子宮,擁抱美麗人生。
盧醫師病例分享一:
P小姐,25歲,自大學開始每個月都有痛經問題,月經前1週開始容易小腹牽扯疼痛,腰酸痛,乳房脹,額頭及下巴位置容易生暗瘡,臉色晦黯無華,自覺容易上火、胃脘脹滿,大便難去。
診斷:
經前症候群、痛經(肝鬱血熱,氣滯血瘀證)
處方:
丹皮、梔子、赤芍、鬱金、枸杞子、生地黃、狗脊、香附、延胡索、益母草、麥芽、鷄矢藤等。
服藥5天,痛經程度減輕,經後繼續服用中藥丸調理,氣色改善。
盧醫師病例分享二:
C小姐,38歲,平素工作壓力大,曾婦科檢查發現左側乳房有3顆細小的良性纖維瘤,經前明顯容易乳房脹痛,心情煩躁,睡眠差,偏頭痛,生口瘡,晨起眼眶、下肢容易水腫,月經第一日容易腹瀉,痛經腰酸,手足冰冷,嚴重時需要服用止痛藥。
診斷:
經前症候群、乳癖(肝鬱氣滯,脾腎虧虛)
處方:
生地黃、丹參、白芍、川芎、白朮、太子參、橘絡、麥芽、延胡索、鷄血藤、柴胡、黃芩、澤蘭、素馨花等。
持續三月都有經前7天開始服中藥調理,經前乳房脹痛減輕,情緒稍穩定,頭痛、睡眠、水腫問題改善,不需要再服用止痛藥。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