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後遺症系列 2 ——紅疹發作?!

文/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 (2022.4.7)

臨床上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在轉陰性後,身體經歷完一場硬仗,體質相對虛弱。尤其部分輕症患者在肺炎康復後,仍然面對一系列的後遺症狀,我們稱之為「長新冠」(LongCovid)。「長新冠症狀」在康復期1-3個月陸續出現,可持續1-2個星期,甚至數月。

✏️常見的症狀包括:

持續性咳嗽、鼻塞、鼻水倒流、胸悶氣短、氣喘促、頭暈頭痛、心悸、疲倦乏力、腹瀉、耳脹耳閉、味覺嗅覺減退、記憶力和集中力減退(腦霧)、食欲不振、失眠難寐、肌肉酸痛、皮膚過敏等表現。

當中皮膚過敏,紅疹發作的病例為數不少,例如蕁麻疹、濕疹、玫瑰疹、芝麻點狀癢疹實在讓人頭痕。建議可考慮中藥及早治療,調理身體,舒緩症狀,避免紅疹惡化,難以斷尾。

在西醫角度,新冠肺炎後遺症的紅疹並非由新冠病毒複製感染而成,往往是新冠病毒入侵身體後,進入人體不同的器官與細胞造成刺激和破壞,刺激免疫系統,導致身體出現持續性的炎症反應,呈現出有皮膚過敏的各種表現。

在中醫角度,新冠肺炎在新年後肆虐,適逢天氣潮濕,濕溫之邪氤氳而生。「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往往發病時先出現上呼吸道不適的症狀。而「肺主皮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毛髮等組織。肺臟的宣發肅降功能,可以抵禦皮膚表面的外邪入侵,調節體表溫度,同時將脾胃的氣血津液輸布到皮膚體表,起營養滋潤的作用。當肺氣受損,肺主皮毛的功能亦受影響,體質虛弱者更易受風、寒、濕、燥、熱之邪外襲,誘發身體出現風熱、燥熱、濕熱的表現。

除此之外,肺炎濕溫之邪可循「衛氣營血」傳變發展,嚴重者入營入血,可出現斑疹隱隱、身熱舌燥、煩躁不安等情況。臨床上可見皮疹夜晚常發,色紅發熱,瘙癢難耐,局部逐漸蔓延全身各處,影響睡眠等。

若不想依賴抗過敏藥、類固醇藥物,可考慮内服中藥治療,除了舒緩紅疹的症狀,可適當調理肺炎康復後的身體,解決各種後遺症問題。

⭕病例分享:

C小姐,在2月底確診新冠肺炎,轉陰性後皮膚突發性出現風團狀紅疹,愈搔抓愈多,以頸部、手臂、大腿內側、胸背部為主,發作時身熱,煩躁,難以入睡,精神疲倦,胃口差,大便稀爛。盧醫師處方健脾和胃,疏風清熱,寧心安神的藥物,連續服用1週後蕁麻疹消退,偶然有芝麻點狀皮疹,不痛不癢,睡眠和胃口有所改善,可見中藥治療新冠後遺的皮膚問題有一定優勢。

患者謹記需要暫時戒口,尤其生冷冰凍、肥膩甜膩、辛辣酸辣、煎炸烘焙、濃味多醬多汁、難消化的食物。例如壽司刺身、提子、車厘子、芒果、橙、桃、火鍋、燒烤、奶類製品、糖分偏高的喉糖/蜜糖、糯米、果仁、巧克力、咖啡、奶茶、汽水、鮮榨果汁、咖喱等食物。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預約看診: 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