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論肌肉萎縮症

肌肉萎縮症是多種不常見的腦內科疾病的總稱,因神經及肌肉的病變,表現為肌肉功能的消失,逐漸出現無力、抽搐、顫抖、退化和萎縮,嚴重者可出現吞嚥困難及呼吸功能衰退等。西醫將其分類為
- 運動神經細胞疾病 Motor Neuron Disease (MND)
- 脊髓肌肉萎縮症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
- 肌肉營養不良症 Muscular Dystrophy (MD)
- 多發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MS)
- 小腦萎縮症 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
- 視神經脊髓炎 Neuromyelitits optica (NMO)
- 其他 OTH
其中著名的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便是患上運動神經細胞疾病(MND)中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又稱漸凍人症,更是已知存活時間最長的患者。目前尚不清楚發病原因及機制,更無有效治療方法,患者的生活及身心均受極大影響。
在中醫看來,肌肉萎縮症主要從「痿証」論治。痿証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漸至肌肉萎縮,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病證。中醫有五體,即是筋、脈、肉、皮、骨,其中肝主筋,包括韌帶、肌腱、筋膜;心主血脈;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腎主骨,骨生髓,包括脊髓,延髓及腦髓。因此,若五臟精氣耗傷,或氣血津液虧損,又有痰、濕、熱、瘀血阻滯,令營養無法運送致肢體,都可令肢體沒有足夠營養及維護,以致肢體功能退化及喪失。
致病原因包括先天不足,遺傳致病;後天勞倦太過,過度損傷氣血筋肉;平時飲食不節制不均衡,致痰濕阻滯或營養不良;又或因七情內傷,鬱火內生。治療則以補虛養臟為主,兼治濕、熱、痰、瘀(如有)。氣虛則補脾胃以生氣血,精虛則補肝腎以益精血,潤筋骨,充腦髓。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及體質進行辯證論治,處方適宜的中藥,以調補各臟腑的氣血陰陽,例如慢慢在健運脾胃的基礎上,酌加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藥物,補虛時亦需兼顧標証的祛除,隨証用藥以息風、化痰、祛瘀。
其中特別的是「治萎獨取陽明」,一指强健脾胃功能,因脾胃乃後天之本,日常所攝取的食物,全部都需經脾胃來消化,并且運送其中的精微物質去到全身,而且脾主肌肉,肌肉狀態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二指經絡中的足陽明胃經,陽明經屬於多氣多血之經,又稱五臟六腑之海,因此刺激陽明經可調節臟腑功能,調動經絡之中的精氣,可增强體質。

中醫針灸手法治療:
另外,「萎証從督論治」亦是針灸及推拿的主要治則,以幫助病人培補調節督脈經氣,因督脈統領十二經,沿脊柱上行至頭部,連接腎、脊髓,且入腦。「腦」為元神之府,調節臟腑陰陽,四肢百骸,因此督脈對人體功能活動有重要調節作用,特別是神經、精神類疾病。故督脈穴位及夾脊穴亦是臨床常用穴位,國醫大師賀普仁便用火針點刺督脈治療萎証,再用毫針刺腎八針(腎俞、氣海俞、大腸俞、中空俞)補腎,臍四針(中脘、天樞、氣海)配合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衝調補脾胃氣血,環中至昆侖(環中、承扶、殷門、風市、委中、承山、三陰交、絕骨、昆侖)强健腰腿。若針藥結合,療效更佳。
飲食注意:
需要注意高蛋白及高能量的飲食補充,特別是富含維生素、磷脂及微量元素的食物。例如藥膳中的太子參、淮山可補氣血脾胃,黑芝麻、黑米、黑豆可補腎益精,薏米、蓮子心、百合可清濕熱、陳皮可祛痰濕等。
烟酒等辛辣、刺激、煎炸、熱氣食物就要戒口啦,因五臟內熱都可引起五體失養,特別是燥熱,《醫宗金鑒》就指出:「痿屬燥病,皆因肺熱而生。」
穴位按摩:
可自行按摩刺激相應穴位來幫助通經絡,活氣血,例如百會、風池、曲池、合谷、尺澤、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溪等。
萎症確實是疑難雜症,是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所致,因此需以提升人體正氣為前提做綜合治療,即使前路漫漫,困難重重,但祝福大家仍然有平安,有盼望,因爲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註冊中醫師 吳彥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