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減出「禍」

臨床上訪問十個病人至少有八九個都認爲自己「肥」,然而你眼中的「肥胖」是不是真正病態的「肥胖」?還是純粹是想擁有苗條的身材,覺得越瘦越靚?坊間多不勝數的減肥療程、減肥餐單、減肥藥總是吸引人的眼球。然而胡亂節食、食減肥藥隨時惹出禍,不但減肥失敗,嚴重更損害身體,增加患病風險。
「我有無肥胖症?」
臨床上診斷「肥胖症」主要根據以下三點:
- 身體脂肪百分比
-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腰圍
1. 身體脂肪百分比
肥胖是指身體的脂肪過多。身體的脂肪含量有性別上的差別,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改變。一般而言,男性的脂肪含量應在12%至19%之間,女性則為25%至32%。
2. 身體質量指數 (BMI)
BMI可估算身體中的脂肪量,計算方法如下:
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公斤)÷ 身高²(米)

3. 腰圍
除了脂肪的總含量,身體不同部位的脂肪分佈也十分關鍵。例如腹部脂肪的積聚過多稱之為「中央肥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腰圍是衡量中央肥胖的指標。
男性理想腰圍:少於 90cm(35.5吋)
女性理想腰圍:少於 80cm(31.5吋)
中醫對肥胖的看法:
《黃帝內經》云:「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意思是嗜食肥膩食物,飲食過多,多於消耗所需,脾胃功能失司,水穀不化,食積、痰濕積聚,容易造成肥胖。此外,脾主肌肉,腎主水液、肝主疏泄,隨著人的年紀漸長,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新陳代謝減慢,脾腎虧虛,肝犯脾胃,氣滯、濕濁、痰瘀内阻,蓄積體內而肥胖。
臨床發現不少脊柱、骨盆、髖關節、膝關節等部位的骨性問題往往容易造成「假性肥胖」的體態。例如「骨盆前傾」會有「凸肚翹臀」、「髖關節內旋」導致的「假胯寬」會有下半身臃腫的「梨型」身材、「骨盆歪斜」導致「O型腿」的病人會有下半身肥胖,腿短等。這些假性肥胖的體態需要透過正骨復位,鬆解筋膜,鍛煉肌肉來達到真正的減肥。
中醫治療肥胖症會從患者體質情況、臨床症狀、骨骼結構、肌肉鍛煉、配合適宜的飲食作息、心理輔導等各方面入手。讓患者更加瞭解自己身體狀況,醫師透過辨證論治,給予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如中藥調理、針灸、手法治療等,循序漸進,達到改善體型、增强體質、健康減磅、不易反彈的效果。避免減肥減出禍,損害身體健康,更加得不償失。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