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之蔡氏婦科證治經驗

陰道不規則出血,經血暴下不止或淋瀝不盡,稱為“崩漏”。海派中醫婦科之代表,蔡氏婦科治療崩漏強調「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現總結辨治經驗如下:
1. 祥審病機,首別陰陽
陰虛陽搏為之崩。
通過觀察月經的色、期、量、質,辨陰陽盛衰。如血色質赤紫粘稠屬陽崩,黯淡稀薄屬陰崩。臨床以陽崩居多。陰崩除素體陽虛,多因病久而陰血大傷,氣無所附,陽氣虧損所致。此外還需察看有無瘀血。
陽崩:清熱養陰,化瘀,涼血止崩;
陰崩:益氣健脾,補腎固冲。
處方當“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從而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石竭。
2. 治療崇尚求因為主,止血爲輔
塞流、澄源、復舊乃治崩三法,但仍須辨病因。
對於血瘀崩漏,則當活血化瘀,否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血不歸經,則出血不止,甚則纏綿不愈。對某些非血瘀崩漏,用藥時也可參用少量活血化瘀之劑,養血調經之品,除純屬氣滯瘀阻之崩漏外,常用當歸、丹參、蒲黃。而川芎應謹慎使用,因其上行巔頂,下通血海,旁及四肢,走而不守,為血中之氣藥,有動血之弊,不如用少量丹參能祛瘀生新,配合止血能避免瘀滯。
3. 明辨開闔
開泄太過:崩漏為血病,血遇熱則溢;此乃陰虛之熱,即是虛火。
固攝無權:衝任受損,脾氣虛弱,中氣下陷,血分虛寒等,不得統血攝血。
4. 分清氣與血
應辨是血病及氣,或氣病及血?
血病及氣:治血而兼顧氣;
氣病及血:補氣而兼補血。
5. 權衡補與清
針對陰虛血熱和陰虛火旺証,補是滋補,清是清熱。 崩漏所見熱象,多爲虛火,宜在滋陰養血爲主的前提下酌加清熱之品,不可過於寒涼。
臨床表現:經血暴下如注或淋漓不斷,色鮮紅或紫,陰道有熱感,心煩口乾或口苦,手足心熱,或目澀多,兩顴色赤,大便乾,小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與火熱併見,治以滋陰與清熱併用。
陰虛為主之崩漏,蔡老常用養陰止崩湯,以養陰補血,調固止崩:
龜甲 10g,生地 12g, 煅牡蠣 30g, 旱蓮草 20g, 生地榆 12g, 白芍 12g, 丹皮炭10g, 地骨皮 10g, 生藕節 30g, 阿膠10g.
陰虛而熱重者,蔡老常用芩連四物湯。
其中熟地宜改用生地,以增强養陰涼血止血之功。生地、白芍為陰,量宜重;當歸為陽,量宜輕,蔡老於養陰止血及涼血止血方中常用炒當歸,以養血溫通,避免瘀滯,並制約寒涼藥性;川芎則避用。
6. 斟酌通與澀
通:是崩漏因瘀血阻絡,血不能循環,宜通因通用,以活血祛瘀法治之,瘀祛而血自歸經,崩漏可愈。
活血化瘀時應避免過涼過燥,宜平和,中病即止。如用四物湯時輕用川芎,並適當選擇有消瘀功用的止血藥,如三七、蒲黃,有時也可加調氣藥,如香附。
澀:是收澀,崩漏正虛較甚,或病久不愈,已成滑脫不禁之勢,須配收澀之品,增强顧護正氣,攝納陰血之力。
肝腎虧虛,冲任受損者,多選用滋補肝腎,固澀冲任之品,如炙龜甲、鹿角霜、黨參、炙黃芪、龍骨、牡蠣以峻補督脈,攝納元氣。蔡老總結出收澀藥品中首推龍骨、牡蠣,可安五臟,益心神,有澀血補益之功,無留邪傷正之弊。
7. 兼顧標與本
治標止血藥:
寒性:地榆,側柏葉,丹皮
溫性:炮姜碳、熟附片、牛角䚡、艾葉
活血化瘀又止血:三七、生蒲黃、花蕊石、五靈脂
8. 重視源與流
澄源,側重於調補脾胃,李東垣云“下血症須用四君子補氣藥收效”。若肝腎陰血仍然不復,則宜滋養肝腎,方如歸芍地黃湯、左歸丸。
以下三條基本方可供參考:
陽崩:養陰涼血基本方
炒當歸 9g, 丹皮碳 9g, 側柏葉 9g, 白芍 12g, 炒地榆 12g, 旱蓮草 15g, 生地炭 30g.
陰崩:溫陽止血基本方
黨參 12g, 黃芪 20g, 炒當歸 9g, 焦白術 9g, 牛角䚡 9g, 陳艾炭 3g, 仙鶴草 30g, 熟附子 9g, 砲薑 3g, 阿膠 9g.
血瘀:化瘀止血基本方
炒當歸 9g, 丹參 6g, 赤白芍 各9g, 蒲黃 30g, 血竭 3g, 花蕊石 15g, 熟大黃 9g, 益母草 9g, 仙鶴草 20g, 震靈丹 12g.
同時注意飲食,增強營養,保持心情舒暢,防止情緒波動,以及節制房事等,對早日復原亦屬必要。
註冊中醫師 吳彥羲醫師 整理總合相關資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