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的噩夢——反復發作的陰道炎

文/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

女士私密處瘙癢、紅腫疼痛、白帶量多有異味,嚴重時出現腰酸、腹痛的症狀,小心是陰道炎的徵兆。陰道炎若未能及時正視和治療,容易病情惡化、反復發作,成爲不少女士的噩夢。

女性的陰道連接著子宮和外陰部,裡含有各種微生物,維持平衡的陰道生態系統。當陰道受感染、微生物群的生態失平衡,陰道分泌物ph值升高,就會誘發陰道炎的情況。

臨床上陰道炎可分為三種常見的種類:

  1. 黴菌性陰道炎
  2. 細菌性陰道炎
  3. 陰道滴蟲

中醫診斷:

中醫婦科學認為陰道炎屬於「帶下病」、「陰癢」、「陰瘡」的範疇。其發病以濕邪為主,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關係。脾虛運化不利,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濕下注,水精下滑;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損傷任帶,帶脈失約,發展為帶下病。


中醫臨床病例一:

N小姐平素喜食辛辣,有飲酒、冰凍飲料的習慣,工作及照顧家庭壓力大,一年内總有2-3次陰道炎反復發作的情況,出現陰道瘙癢難耐、帶下分泌增多,色黃質稠,如豆腐渣狀,小便頻急、腹痛的症狀。經過1-2週的中藥調理,她的陰道炎的情況明顯改善。

診斷:帶下病、陰癢(肝膽濕熱下注)

常用藥物:

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滑石、車前子、薏苡仁、金銀花、木通、土茯苓、甘草等。

中醫臨床病例二:

L太太平素愛清潔,經常用陰道清潔液冲洗陰道,濕紙巾擦拭外陰,到更年期後常感陰道乾澀、灼熱瘙癢、白帶分泌減少,色淡白,肛門瘙癢,潮熱盜汗、手心發熱、心煩氣躁、小便澀痛的情況。後來入院種菌檢查發現大腸桿菌感染導致尿道炎、陰道炎反復發作。經過1個月中藥的調理,她的陰道炎情況得到控制,三個月未見明顯反彈。

診斷:陰癢(陰虛內熱)

常用藥物:

生地黃、淡竹葉、木通、甘草、黃柏、知母、蛇床子、茯苓、白朮、山藥、白芍、玉米鬚等。

中醫臨床病例三:

E小姐在懷孕28週時出現小便澀痛,下陰瘙癢,汗出多,心煩眠差、唇乾舌燥、口瘡的症狀,就診西醫婦科後診斷為念珠菌感染的陰道炎。

經過14天中藥調理後,她的陰道炎症狀明顯有所改善,同時也要留意用藥的輕重,中病即止。

診斷:子淋(胎熱內擾、濕熱下注)

常用藥物:

茯苓、白鮮皮、地膚子、連翹、梔子、桑葉、菊花、蘆根、五爪龍、竹茹、黃芩、白朮、玉米鬚、桑寄生等。


預防陰道炎及調護建議:

  1. 飲食均衡,避免過甜過鹹、肥膩、辛辣食物,可適當進食乳酪、益生菌等補充劑。
  2. 避免長期用護墊、穿過於緊身的褲子、內褲等,質料宜純棉乾爽透氣更佳。
  3. 陰道清潔應由前向後的方向,降低感染機會。
  4. 避免過度清潔,如用刺激性的清潔用品灌洗陰道,建議清水沖洗為宜。
  5. 陰道炎發作時避免浸浴,建議淋浴。
  6. 進行安全性行為,避免多個性伴侶。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註冊中醫師 盧曉玲中醫師 (13.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