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輔助IVF-ET/IUI的治療方向

中醫婦科學指出不孕症的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關係密切,及與肝、脾、腎相關。其本在於肝、脾、腎功能失調,標在於氣滯、血瘀、痰阻,最後影響沖任氣血失調,導致無法成孕。治法以調理沖任,益腎助孕為基礎,再輔以健脾、疏肝、袪瘀、化痰之法。

臨床上不孕症的辨證分型基本可分為六個常見證型:

1.腎氣虛證; 2. 腎陽虛證; 3. 腎陰虛證; 4. 肝鬱證; 5. 痰濕證; 6. 血瘀證。

針灸主穴:

針灸治療IVF難受孕患者常用的主要穴位包括:「三陰交、關元、中極、子宮」。

三陰交屬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有健脾養血、調肝補腎的功效,對治療婦科疾病療效尤佳。

關元為任脈之穴為足三陰經和任脈之交會穴,此穴接近女子蓄血之處,是人之關要及真元所存,有培補元氣之效,也兼有調理沖任二脈氣血之功。

中極同樣隸屬任脈,亦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之交會穴,於婦科病的治療中多取其理氣、調經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帶下等。

辨證配穴:

  • 腎氣虛 加 腎俞、氣海、氣穴;
  • 腎陽虛 加 大赫、命門、腰陽關;
  • 腎陰虛 加 太溪、照海;
  • 肝鬱 加 肝俞、期門、太沖、合谷;
  • 痰濕 加 豐隆、陰陵泉、足三里;
  • 血瘀 加 血海、膈俞、八髎。

分期配穴:

  1. 行經期 加 陰陵泉、地機、合谷、太沖、足三里、血海,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緩解痛經的症狀。
  2. 經後期 加 足三里、氣海、中脘、血海、太溪,益氣養血,補脾胃以滋養先天腎陰,以促進子宮內膜的修復、利於子宮內膜厚度的增長。
  3. 排卵期 加 豐隆、足三里、血海、合谷、太沖,以活血化瘀、健脾化痰,改善經絡氣血流通。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臨床診治請根據中醫師專業判斷,按病人體質和實際情況而論。有需要可尋求註冊中醫師為你看診,進行針對性的個體化治療。

註冊中醫師:盧曉玲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