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適合飯水分離法?

誰適合飯水分離法?

  1. 如你自覺「一邊喝水,一邊吃飯」會胃頂頂的朋友(有時甚至會頂足一天) 。然後當你告知你朋友時,朋友會話:「唔係話,水都會頂?」
  2. 醫生診斷為「胃動力不足」的朋友
  3. 舌診見有一層水在舌頭上面的朋友(但臨床見,舌診不一定百份百準確,最好都是看症狀,與現實校對)
  4. 中醫屬於「水飲」病的朋友
  5. 經常腸鳴,腹中有水聲的朋友

當你有以下症狀,你可能屬於「水飲」病一群:

  • 水色
    因水飲阻遏營衛氣血,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其人面色常青暗或黧黑,或兩目眶呈現一黑圈,乃水寒鬱遏之象,故謂水色。黑為腎之色,水色多見於水飲證的慢性遷延期或危重症侯。
  • 水瞼
    指面部或眼瞼浮腫,或下眼瞼腫脹如臥蠶狀。眼瞼屬脾,脾虛水盛,多先腫於目窠下。
  • 水斑
    水飲內阻日久,氣血瘀滯,面部可出現青黑斑點。
  • 水舌
    水飲內蓄,飲聚寒凝,其人多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舌苔白而滑。
  • 水脈
    水飲為陰邪,易致寒凝,阻遏陽氣,壅滯氣血,故脈多沉弦或沉緊。但並非所有的水飲證均是沉脈,如兼表邪之小青龍湯證,以及風水、皮水等,亦可見浮緊之脈。故緊脈與弦脈,乃水飲證之主脈。
  • 水腹
    為水飲停聚不去所致。病勢輕者則院腹按之濡,有如囊裏水之感;病深日久者,可見腹部膨隆如鼓,脹滿拒按。陽虛者多中央凹陷,如蛙狀腹;陰虛者多中央隆起,四肢枯瘦。


中醫如何治療水飲病?

古代醫家張仲景對水飲的治法的總原則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使用溫藥是針對水飲屬陰、屬寒而言,但若水飲夾熱、化熱則另當別論;所調和之,乃針對水飲停聚,多有陽虛、氣化不利一面,治療應標本兼顧,宜溫陽利水化飲,若峻猛攻逐,反欲速不達。但對水飲內盛而正氣不虛者,亦有急則治其標之例。

從中醫的觀點中,此等水飲非用寒涼的袪濕藥可除,而要用温陽利水之法。方劑有很多,如澤漆湯,生姜瀉心湯, 枳術湯,苓甘五味姜辛湯,養心湯,苓桂術甘湯 ,二苓湯等。

但我個人在香港氣候的臨床經驗來講,認為茯苓,桂枝,白朮等是多用的中藥。
張天慧醫師

因此,除了服用中藥,搭配飯水分離法,對水飲病有一定幫助。


飯水分離法的流程: 

吃飯時不要搭配湯、水或飲料一起食用。要喝,等飯後2小時之後再喝 (飯前2小時也不喝水)。

1. 初級法則:

飯水分離二小時。飯前二小時開始禁水,飯後二小時開始喝水。吃飯時,不喝湯、不喝水、不吃流質(例如:粥、醬汁、奶、飲料…等)。

2. 進階法則:

白天不准喝水,太陽下山後才能喝水。如果暫時做不到白天不喝水,至少要做到飯水分離二小時。

陰陽理論:

飯是陽,水是陰。吃飯配湯會澆熄陽氣。氣是陽,水是陰。白天食氣,喝水會澆熄陽氣。白天是陽,水是陰。白天是陽氣生發的時間,喝水會澆熄陽氣。

進行飯水分離法時,遇上口渴時的對策:

舌抵上顎可以減少口渴現象。舌抵上顎即是舌頭後捲,抵住上顎。位置越後,口水越多。有人或者會問:「我覺得我是適合飯水分離法,但我感到好口渴,怎辦好?」

中醫角度來說,口渴得這麼辛苦,也是脾胃不好。因為,待脾胃好轉,之後就可以沒這麼容易感受到口渴。不過,不口渴不代表平時不喝水。關於渴水的技巧,我另有一篇文章:《水要一口一口喝》

如果不想在過程中這麼難受,中醫方面也有一些專門解口渴的中藥,如天花粉,蘆根等可協助一下。可請中醫師為你調配。建議治療時間2 個月。


《張醫師望診》

♥ 你可能會喜歡  → Eden Beauty 純中藥天然減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