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

痛風是體質因素加過嗜醇酒厚味,內生濕熱,痹阻經絡氣血所致的以周身關節尤其是跖趾關節紅腫熱痛為典型表現的病證。沿海地區多發,男性多於女性。現代醫學的高尿酸血症所致特發性關節炎等,可參照本病證進行診治。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痛風急性發作典型表現是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尤其是以足太陰脾經絡循行之處第一支跖趾關節最為多發,足背、足跟、踝、膝等關節也常受累。反復發作者,關節附近可見痰核結節,甚至可見白色粉末脫落。

2.發病特點:

痛風可分為急性發作期、間歇發作期。急性發作前可無先兆,常於深夜被關節痛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到高峰,多在2周內自行緩解。可反復發作。

一) 急性發作期

濕熱痹阻證:

關節紅腫熱痛,發病急驟,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疼痛劇烈,夜間為甚,多兼發熱、惡風、口渴或口中黏膩、胸脘痞悶、頭暈困重、腰腿沈重酸痛、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或弦滑。

治法:

分消濕熱、舒筋活絡。方藥可用四妙散合上中下通治痛風方加減。臨床常用經驗方——分消濕熱痛風湯。

參考處方:

炒蒼白術各9-15g、黃柏9-12g、薏苡仁15-30g、川懷牛膝各12-15g、虎杖12-15g、金錢草12-15g、秦艽12-15g、秦皮12-15g、蠶砂9-15g、赤白芍各12-30g、威靈仙9-12g、白芷6-9g、防己12-15g、土茯苓15-30g、萆薢15-30g、忍冬藤15-30g、雞血藤15-30g、炙甘草6g。

該方適合於太陰脾虛體質,濕熱下注者。若陽明胃熱體質,濕熱壅結,症見腹滿,大便不暢者,可加用熟大黃、姜黃、蒲公英等,或配合升降散。若外受風寒濕誘發,症見陰冷天氣,風寒潮濕而誘發痛風發作,或伴有口不乾,胸悶痞悶,小便清長,大便不爽,頭暈困重,肢體畏寒,舌質紅,苔白膩,脈沈緊者,可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若少陽氣郁體質,或憂鬱傷肝,肝經郁熱,症見頭暈,口苦咽乾,心煩失眠,大便乾,舌苔黃,邊多濁沫,脈弦滑者,可加用柴胡、黃芩、法半夏等,或配合大柴胡湯、四逆散方加減。

二) 緩解期

濕熱留戀,脾腎不足證:

關節局部時有腫痛,局部色紫暗,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或伴有頭暈,耳鳴,食少納呆,咽乾口膩,胸脘痞悶,舌質淡暗,苔膩,脈沈細弦,或沈細而滑。

治法:

清熱利濕,健脾補腎。方藥可用四妙丸合五子衍宗丸加減。

參考處方:

炒蒼白術12-15g、黃柏9-12g、薏苡仁15-30g、川懷牛膝各12-15g、枸杞子12-15g、菟絲子12-15g、車前子12-15g(包煎)、秦皮12-15g、茵陳12-15g、金錢草12-15g、炙黃芪15-30g、當歸9-12g、川芎9-12g、丹參15-30g、黨參9-12g、茯苓9-15g、女貞子9-12g、旱蓮草12-15g、白芍12-15g、炙甘草6g。

該方適合於太陰脾虛、少陰腎虛體質,或痛風久病濕熱損傷脾腎者。若夾痰濕,症見肥胖,肢體沈重,舌苔白膩者,可配合二陳湯,或加陳皮、法半夏、荷葉、紅曲等。若兼氣滯,症見脘腹脹滿,善太息,噯氣者,可配合四逆散,或加用柴胡、枳殼、香附、烏藥、荔枝核等。


日常預防調護

  • 控制體重,調整飲食結構,平衡飲食,是預防痛風發病的關鍵。
  • 痛風急性發作者,可適當多吃薯類、穀物以及牛奶、雞蛋、水果、蔬菜等。
  • 控制豆類食品(包括豆製品、豌豆等)啤酒、海鮮、動物內臟、肉湯等。
  • 可適當控制肉類的攝入。如果進食瘦肉、雞鴨肉等,應該在煮沸後去湯食用,避免食用燉肉或滷肉等。
  • 禁食動物油。主動多飲水。
  • 盡量不用濃茶、咖啡、辣椒等食品,以免誘發痛風發病或加重。

*備註:
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醫天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