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中醫最拿手醫咩? 

很多人都會以為中醫就是:濕重,就袪下濕;肝火盛,就清下肝火。我學中醫開頭幾年, 甚至臨床幾年後, 都以為是這樣。因為的的確確,當濕真是重時,而去下濕之後,真係會精神D;而肝火真係重時, 去下肝火又真係皮膚好些。

但突然有天,我又想想, 到底為何一個人到了某個年紀, 就開始會有濕氣,肝火?明明以前飲幾多凍野, 都無咁濕?唔係話唔濕, 只係無「濕到一個地步」,感受到自己真係好濕。

於是, 順其自然, 就開始養生的生活,例如減少食濕熱的食物。但,只要認真想想,唔濕又唔熱的食物,好吃的真係唔太多。後來,就發展成,每天都破戒。不然就是全吃白灼、清蒸的。

後來再讀醫書, 開始反省到自己目前為止認識的中醫學問真係有其局限性。我們都會想辨法去袪濕,減少濕的攝取。但卻不會去想, 到底點去令整個人的功能提升, 即是食左濕的食物,自己就會排濕。

當時,我深深體會到古人有句話: 「孫思邈〈大醫精誠〉云:「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今次, 不再是在頭腦上認知,而是深深悟到。就放下一直以來的想法, 臨床上探索並與現實校對。

後來,我就慢慢地感受到,原來一個人忽然對濕咁有反應,不是因為真的很濕。( 當然,那人通常此刻都會很濕),而是體內的能量唔平衡。

如果用中醫的術語,就係氣、血、陰、 陽的平衡, 造成的氣滯、血瘀或濕重。中醫要做的,不是單純袪濕。而是在袪濕,去瘀,或是行氣的同時,揾返你唔平衡的方程式。至於條方程式由幾時開始唔平衡,就好難考究。因為人體係有自我平衡的意識,生理上,叫Homeostasis(體內平衡)

但Homeostasis不一定調節到健康,只是一種相對健康。而中醫最拿手的, 就是透過望問聞切,四診合參, 處方中藥去幫個人揾一個更健康的Homeostasis。

當然,很多懂少少養生的人,就會覺得「係咪一定要食中藥?」「有無咩湯水可以達致這個平衡?

答案係:正確的湯水可以袪下濕,去下瘀,行下氣…….但就唔係一種可以調整氣血陰陽平衡的手段。

下面,我們就看看到底中醫的陰陽學說講甚麼~

這幅圖,只有最左邊那一個代表當一個人處於健康的時候的陰陽高低狀況,而其餘六個圖都是病理狀態。舉一個例子演繹陰陽學說對於臨床用藥的指導性:


診斷:失眠

情況1:陰陽皆足,其中一方過多。

若屬實熱証:晚上可用黃連、夏枯草、菊花等。如患者聲大大,即使訓得唔好都很精神,可多開一點清熱藥如梔子、黃柏。

若屬實寒証:晚上可用桂枝湯、 甚至重用肉桂。

情況2:陰陽其中一方足,其中一方過少。

若屬虛熱証:可用淮小麥、麥冬、生地和少量胡黃連。

情況3:陰陽皆不足。

若陰陽皆不足而屬虛寒証,可用實寒的配方,但可以再加上人參養榮湯之類。


不過, 針對失眠這個問題,臨床上,比較多見是陰陽皆不足的虛熱証多見。這不難怪,因為睡眠是養陰的,失眠往往就會加強陰虛,而令體質更差,難以根治。

但,到底是否沒法根治呢?

我認為是可以的。只要捉緊陰陽的力量,寒熱藥並用的效果比較理想。可參考梔子豉湯+交泰丸+桂枝湯,就不至於養陰又更傷陽,養陽就更傷陰。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張醫師心底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