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脾 醒肌肉

不是苦練,是「喚醒」,喚醒沈睡的肌肉。

所謂虛不受補,有兩個方面可簡單理解。首先,是體質本身偏於虛弱的,一下子進補太過,實際稱為「峻補」。突如其來大量補藥,會容易感到燥熱,有人會喉嚨痛,口瘡,睡眠也會受到波及。這裏是說明腎虛病人的狀態。因為夾有腎陰虛,陰虛會產生虛火,大量溫補的藥物可能會讓這虛火火上加油,變得更燥。

第二,是脾胃虛的朋友。脾胃虛本身也是需要補的,但是一下子補得太過,就會令脾胃負荷過重,這樣補藥不好吸收,更加會有反效果。出現脾胃滯的問題,就像澆水太多的泥土,濕透整個盆栽,更會連累整盆植物,胃口可能不好,甚或出現水腫的問題。這時候應怎做呢?不補脾胃,情況又會繼續差下去。補,又擔心越補越滯。處於兩難局面。

歷代中醫研究出一個新的補法:不叫「補脾」叫「醒脾」。

醒,就是我們說叫醒你。媽媽叫醒卧在床上,像肥豬一樣不動的我們。「起身上學了!」把沈睡中,懶惰的喚醒,先推動他。不急,不勉強。用適當方法喚醒他。聰明的媽媽總不會一下子吵醒孩子,多會溫柔地喚醒他。否則孩子發脾氣了,大家都不開心,也沒意思。輕輕推動他,醫師用些芳香,醒脾胃的中藥,像砂仁,木香等。讓脾胃醒過來,慢慢運化得好,在醒脾的基礎上,再慢慢加些補藥,這樣就有效果得多。

在這個思路的啟發下,我開始有一些聯想……若果脾主肌肉。肌肉與脾胃本質上有密切關連,那麼要強化肌肉的方式,應也是一致吧!要補脾,先要醒脾那麼,要強化肌肉,就要先喚醒肌肉!

剛巧我沿著這個思路去作探索,發現西方身心治療有一個相當有分量的門派,名為費登奎斯,其中出版了,一本名為《費然的理解》,主張在動中察覺,肌肉關節的流動。要先活化關節,先要察覺他,再喚醒他。這豈非跟我所聯想,和中醫的理論不謀而合。

所以,在我們的探索中,瘦身的路程上,我們踏出的第一步,方向的重點是喚醒他。讓沈睡的肌肉醒過來,肌肉就會慢慢得以強化。代謝基礎會得以提升,運動配合得更好。我相信,脾胃也會得到反向回饋,變得更好。我自己就親身經歷了。所以一步一步的小運動,看似不起眼,但以喚醒的心溫柔的叫醒,我們身體懶散沈睡的部份。是我們越來越正的重要一步。


《梁醫師正姿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