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快速治療發炎腫脹痔瘡

痔瘡是由肛門的細小血管和結締組織形成。在中醫角度來說,痔瘡的形成是因為氣血循環失調, 導致在肛門附近位置靜脈出現組織異常,會出現脹起,便血,肛門異物感等感覺。根據中醫「肺與大腸相表裏」的理論,肺及大腸兩者是密切相關的。所以要處理痔瘡問題,一定要同時從大腸以及肺部兩方面著手。

以下體質的人比較容易有痔瘡問題:

1. 大腸濕熱;

2. 氣滯血瘀導致經脈循環不通;

3. 中氣下陷導致肺氣不足夠,無法把肛門升提, 導致肛門脫出下垂的問題。

針對不同證型,中醫師會使用不同的中藥藥材。例如氣虛以及中氣下陷者,要補氣,特別是補肺氣。若果有痔瘡脫出的問題,一些中藥如黃芪,有升舉提氣之作用。第二,對於氣滯血瘀體質, 槐花地榆等是很好的藥物,能使肛門大腸中的靜脈循環得到改善。現代草藥研究證實,槐花、地榆有助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收縮血管並縮短凝血時間。

除中藥以外,另一種方法就是針灸,針灸有助剌激經絡,對急性慢性痔瘡都有明顯的幫助。

第一個穴位是承山穴,位於小腿「腳肚」的凹陷處。利用腳尖支撐整個人時,小腿明顯地出現好像「人」字時,中間凹陷位按下時有酸脹的感覺,就是承山穴。針對痔瘡,有除濕化熱的作用。

第二個穴位是八髎穴,對當於腰椎下面的骶骨,如倒三角位置的骨頭,入面有8個小洞,可以幫忙促進骶骨及腸道的氣血循環。

第三個穴位是百會穴,在兩邊耳尖形成一條線的中間點,頭頂的位置。頭是諸陽之滙, 意指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透過剌激百會穴,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陽氣,有升舉陽氣的作用,特別是針對有肛門下墮的感覺,甚至有脫出的感覺的患者。

家居保健:

患者在家中也可自己按摩。 首先,先坐直。然後用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之上來找出承山穴,此穴位於小腿「腳肚」的凹陷處。利用腳尖支撐整個人時,小腿明顯地出現好像「人」字時,中間凹陷位按下時有酸脹的感覺,就是承山穴。然後再利用兩隻大拇指輕輕按下, 其餘四隻手指包住小腿,透過捉住小腿借力按摩穴位。

此外,亦可用拳頭按壓八髎穴,具有刺激的效果。

建議運動:

最後針對都市人久坐辦公室,腰肌前傾的問題。骨盆運動就能讓腰肌放鬆,促進腰及腸道的血液循環。腰椎向後凸出的時候,我們可用力把肚臍向前推, 然後保持呼吸再返回原位,把肚臍收後,來回10次。(可參考《骨盆運動》一文)


《梁醫師正姿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