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胃功能失調與中藥

百年來,全世界都以為胃潰瘍是因為胃酸過多引起,直至澳洲有病理學家發現一種螺旋形狀的菌。但他們只是發現了這情況。2005年10月3日,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佈,將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澳大利亞科學家:消化科臨床醫生Barry Marshall 和病理學醫生Robin Warren,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

他們突破傳統思維、挑戰權威人士的共識,不屈不饒的奮鬥,終於獲得肯定,相信【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原因】,而打破了傳統認為【胃中含有強酸,不可能有細菌作祟;胃潰瘍是生活壓力與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鐵律。

現在,我們來看看草藥對胃潰瘍的治療,來得到一種啟發。

1. 左金丸

第一條要認識的條方是:「左金丸」此方出處《 醫方集解》,主治: 噯氣吞酸、嘈雜嘔吐和胃潰痬十分相似。

當中 黃連 是主藥,有很廣的抗菌範圍,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白喉桿菌、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葡萄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阿米巴原蟲、滴蟲、流感病毒及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而 吳茱萸 偏温,可平衡黃連的寒性之外,我認為也可以幫助黃連入胃黏膜。

2. 四合湯

第二條處方,我們來看看由焦樹德名老中醫設計的「四合湯」,是專治胃病的。令人驚訝的是,他透過反覆臨床,發現一些走血分,氣分的藥可以治胃病,如高良姜,香附,百合,烏藥,丹參。

3. 柴胡桂枝湯

第三條藥方,是「柴胡桂枝湯」。治心下支結。類似胃功能失調患者,並伴焦慮徵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抗抑鬱藥有效治療胃功能失調,改善腹脹、早飽等徵狀。原來,腦部與腸胃分裂自同一組細胞,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是「小腦袋」;當壓力大、情緒差時,胃就成為「出氣袋」。經常出現胃痛、上腹部灼熱,容易感到飽脹等徵狀,大家最擔心是胃潰瘍、胃癌等嚴重疾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表示,俗稱「消化不良」的胃功能失調,與胃潰瘍、胃癌等結構性胃病的早期病徵十分相似,難以區分。但後者病情一旦惡化,會出現嚴重徵狀,如大便出血、嘔吐、貧血等。

根據胡志遠指出,此類患者屬於「難治性胃功能失調」,現時未有研究解釋到治療無效的原因,但發現這類患者多數同時有其他功能性腸胃病,如腸易激綜合症,另外逾半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患者有焦慮徵狀。

我創新的中藥三合一療法 (triple therapy): 是結合 左金丸+四合湯+柴胡桂枝湯,正在臨床反覆檢驗。希望提升中藥療效!

天慧醫師


補充:

胃功能失調則找不到病因,「無論照胃鏡、做掃描、驗血等,都找不出」。

年紀輕輕,為何受胃痛纏擾?胡解釋,胃功能失調由多種致病機制互為引發,其中壓力情緒為「上游病因」,具早期影響,常為發病根源;壓力大時,胃部成為「出氣袋」,令胃的痛覺神經線過分敏感,「飲了小量凍飲,胃部以為你飲毒藥」,情况如警鐘誤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