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醫師用藥要點之我見 (張天慧醫師)

我認為香港中醫師用藥最需要注意的事項是如何做到 疏肝,利濕而不傷陰

臨床觀察,大多數病人都又是濕熱,又是肝郁,又是陰虛。估計前者是因為香港的嶺南天氣,令濕熱困身;肝郁, 則因生活壓力大,情感壓抑,未能與自己親和;後者, 估計是因為夜訓和愛吃煎炸燥熱。

無論原因如何,這就是實況,是中醫師要面對的問題。如果處方不夠平衡,化濕時, 又會加重陰虛;養陰時,又會加重濕;疏肝時,又傷陰。

臨床上,我自己的經驗(當然,一開始也是名老中醫的經驗。只是透過我反覆觀察,驗證,成為我的經驗), 用以下藥物,就最為合適。


疏肝理氣的中藥:

多辛温香燥,易傷陰。少用川芎,香附,柴胡,川楝子等。如真的必要用,則配搭大量養陰藥;不然,就宜選用麥芽,素馨花和郁金(其中我最愛用的是素馨花)。


利濕的中藥:

宜用微涼不傷陰的,如茵陳,茯苓,猪苓,澤瀉,白茅根,生白朮,楮實子,赤小豆,薏仁,冬瓜皮,枳實子(其中我最愛用的是白茅根、茵陳、枳椇子)。


養陰的中藥:

可選用不滋膩的養陰藥, 如沙參,石斛,蘆根,女貞子,旱蓮草,太子參等 (其中我最愛用的是太子參和蘆根)。


辨証論治,用藥有分寸,慎思明辨,必可將中醫發揚光大,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心所願。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

《張醫師望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