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經常脹氣?

不少香港人都飽受胃脹痛、肚脹、經常放屁、打嗝、甚至胸悶的情況出現。究竟氣從哪裡來?
體內氣體的產生:
雖然脹氣的直接原因都是胃和腸道充滿過多氣體,短時間內無法排出,而對身體產生壓迫,造成疼痛等症狀,然而造成脹氣的原因卻大不相同。要有效預防脹氣,當然就要先了解造成脹氣的原因。一般來說,會產生脹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七種:
原因一:
進食習慣不佳很多人為了趕時間,或習慣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就容易在進食的時候吞入過多空氣,導致氣體在胃裡無法排出,直接導致脹氣。如果因為這些原因產生脹氣,應先改善自己的進食習慣,吃飯的時候多細嚼慢嚥。
原因二:
吃下過量碳水化合物。醫學研究指出,人體腸胃中的氣體大多是由大腸內的細菌在進行消化時產生,假如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無法在小腸完全消化,就有可能會讓大腸在消化過程中產生過量氣體。一些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像是馬鈴薯、地瓜、糯米、芋頭等,都是容易產氣的食物,建議避免食用過量。
原因三:
吃下過量豆類。除了碳水化合物,豆類也是一種容易產氣的食物。尤其對於一些原本就腸胃不好、長期便秘的人來說,豆類常常會引起脹氣的症狀,食用的時候建議謹慎控制攝取量。如果是因為食用大豆蛋白造成脹氣,則可以用豌豆蛋白替代。
原因四:
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體質。研究指出,東亞人90%都有乳糖不耐症,台灣很多人一直到二、三十歲,都沒意識到自己是乳糖不耐的體質。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腸胃不容易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因此只要攝取牛奶、優酪乳或乳糖含量高的乳製品,就會產生脹氣或拉肚子等症狀。如果已經確定有乳糖不耐症,建議以豆漿或低脂優格取代牛奶,避免造成腸胃負擔。
原因五:
用嘴巴呼吸。很多有過敏性鼻炎的人長期習慣用嘴巴呼吸,因此很容易就讓消化道充滿過量的空氣,進而造成脹氣。因為這種原因產生脹氣的人,建議先看耳鼻喉科醫生,改善呼吸道的問題。
原因六:
壓力過大。心理壓力也會影響消化功能,當人體因壓力釋放腎上腺素,就會使得血壓上升、腸胃蠕動變慢,減緩消化速度,產生脹氣。
原因七:
腸胃疾病。有許多腸胃疾病都會造成脹氣,像是大腸激躁症、胃炎、腸阻塞、腸胃道腫瘤等等。如果一直找不到脹氣的原因,建議尋求腸胃科醫師的協助。
人體的腸胃道如何消化食物?
食物進到人體之後,會依序經過胃、小腸和大腸進行消化,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質、醣類(碳水化合物)等營養分解成小分子,以利身體吸收。大部分的消化過程發生在小腸,透過體內分泌的消化液,將養分一一分解、吸收。而大腸主要的功用則是吸收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並且在食物過多、小腸無法完全消化的時候,透過一些腸內菌落來分解剩餘的養分。這些菌落在分解養分的過程中會產生氣體,因此如果攝取養分過多(也就是吃太飽)、或是食物較難消化,使得大腸必需幫忙消化養分,就容易產生過多氣體,造成脹氣。
如何預防及改善脹氣?
如果你是習慣性脹氣人士,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會讓你避開很多消化系統的問題,以下的建議能讓你減少脹氣的機會:
一.減少進食「產氣食物」:
人體內缺乏消化某些碳水化合物的酵素,如寡糖類、多醣類。所以當攝食這一類食物後,會直接進到大腸內由腸菌所分解,繼而產生大量氣體。
所以,若您有脹氣困擾,以下這些「產氣食物」就應該少食了:
1) 豆類、番薯、馬鈴薯、芋頭。
2) 粟米、包心菜、洋蔥、西蘭花、球芽甘藍 (小捲心菜)、青椒、茄子。
3) 香蕉、柑橘類水果、柚子。
4) 麵包。(「麩質不耐症」人士;當中益麵劑,膨鬆劑亦有機會引致脹氣)
5) 添加山梨糖醇(Sorbitol,一種甜味劑)的飲料和甜點。
6) 牛奶。(「乳糖不耐症」人士)
7) 有氣飲料,如汽水或啤酒。
8) 香口膠。 (嘴嚼過程會吸入大量氣體)
二. 使用減低食物產氣的烹調方法:
排氣次數多、容易脹氣的人當然要少吃「產氣食物」,但亦可嘗試使用烹調方式來減少食物產生氣體。比如將豆子煮至半小時以上,讓裡面的寡糖分解;或在烹調豆類或蔬菜時,加入一些薑或大蒜,以助抑制氣體產生。
三. 別在匆忙中進行飲食,也要避免邊吃邊說話。
四. 儘量避免用吸管喝飲料。
五. 適度運動。
運動能促進腸胃道蠕動,有助消化並使腸道內的氣體順利排出。
六. 放鬆情緒、保持心境愉悅。
找適合自己的方法排解壓力。情緒激動、過度繄張和焦慮會讓腹脹及脹氣情形更嚴重。
七. 寫下飲食日記,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產氣食物」。
究竟哪些食物和食用了多少量會造成脹氣,是因人而異的。因此建議每天記錄吃過的東西和數量,並留意當天腹脹的情形,從中找出疑似讓你脹氣的食物。
在排除因「非食物因素」造成脹氣後,可嘗試找時間自己做做實驗:從有嫌疑的食物中先挑出一種,連續1至2天多吃這種食物,然後看身體反應如何,直到找出真正的罪魁禍首。
八. 中醫調理
從中醫角度來看,使用中藥理氣,能從整體上改善體質,增加腸胃的「消氣」的功能。可選擇中藥如: 蘇梗、佛手、素馨花等等。
九. 針灸調理
直接改善胃腸經絡不通, 可做腹針或背俞穴治療, 按中醫師診斷為準。
十. 艾灸
有些人會自行用艾灸胃部治療, 但建議單純寒症才好使用. 很多香港人都是寒熱交錯. 臨床上, 選用半夏瀉心湯等, 比用單純温性的中藥更多。
(僅作參考, 不要自行亂服中藥! )
中醫師提醒:其實日常生活常接觸產氣食物,難以完全避免。因此改善脾胃功能才是治本之策。當然,若能在生活上作出適當調整,達至合適自己健康的養生之道,亦是可取。
*部分內容取自《脹氣怎麼辦?哪些食物會「生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