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名方:連黃降糖湯

配方成份 

黃連15克,熟地黃15克,天花粉25克,麥冬15克,黨參10克,黃芪15克,丹皮10克,丹參10克,萆薢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8克。

加減運用

  1. 上消明顯,口渴多飲,口苦舌紅 → 可加石膏、知母、葛根。
  2. 中消明顯,多食善饑,體瘦,口苦,大便幹結,苔黃燥 → 可加石膏、大黃(後下)、枳實
  3. 下消明顯,小便頻數,味甜,尿如脂膏,口乾、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偏于腎陰虛者 → 可加黃柏、知母、地骨皮。
  4. 若小便頻數、尿濁,甚則飲一溲一,面色憔悴,腰冷痛,四肢不溫,陽痿,偏于腎陽虛者 → 可加肉桂、附子、補骨脂、鹿茸、枸杞子。
  5. 若雲翳 → 可加杭白菊、枸杞子、石斛、密蒙花、草決明。

*為配合濃縮藥粉使用,紅參已更改為黨參。


用法

每天一劑,分二次服。


功效

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益氣活血。主治糖尿病口幹、口渴、口苦、多飲、多食善饑,溲數、濁如膏脂,體瘦,乏力,腰膝酸軟、麻木,舌有瘀點、瘀斑,苔黃燥,脈細略數。


方解

中醫學裡的消渴病相當現在醫學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發病率逐步增長,發病年齡逐漸年輕化。糖尿病是高血壓病、心臟病、腦中風病的常見並發病證。消渴病主要是上焦之肺、中焦脾胃、下焦之腎功能失調所致,病情寒熱虛實交錯。

方中黃連苦寒,清熱瀉火解毒,直析上中焦火勢,正符合《儒門事親》所說的“三消當從火斷”之說。退火才能保津潤燥止渴。《千金要方》《近效方》早有記載黃連治消渴病之論述。

熟地黃甘,微溫,滋腎補血。歷代醫家治消渴,強調治腎為本。如張介賓曰:“無論上、中、下三消,急宜治腎。”又說:“以治腎為本,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不思渴飲。”熟地黃為滋補腎陰要藥,歷代醫家治消渴之方,多有熟地黃,《千金要方》《景嶽全書》《丹溪心法》等醫籍,治消渴用熟地黃更多。熟地黃還能補血通血脈,消渴陰虛血少者更宜。

天花粉味甘、微苦、酸,性涼,有生津止渴,潤燥降火功效。《本經》曰其“主消渴”。《本草正義》曰:“養胃生津妙品,最宜於老弱病後”。《千金要方》《丹溪心法》等醫籍之消渴方、有多方以黃連、熟地黃、天花粉為主藥。

紅參,甘,微苦,微溫。有補氣益血健脾功效,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有不少醫籍言其能治消渴,如《仁齋直指方》曰:“治消渴引飲無度,人參、瓜蔞根各等分”。《本草綱目》曰:“(人參)治消渴引飲。”《本草經疏》曰:“消渴者,津液不足之侯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簡明中醫辭典》曰:“(人參)能降低血糖水準。”

麥冬甘、微苦,性寒,有清心潤肺、養胃生津功效,用於肺、心、胃陰虧有燥火者甚宜。

黃芪益氣健脾,通調血脈,與紅參配伍,治消渴病日久氣虛乏力,汗出血少甚有功效。

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止汗。

萆薢分清化濁。

姜半夏燥濕化痰和胃。

丹參、丹皮活血化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污穢之血亦為瘀血,丹參與參芪配伍,更能促進血運,有利病情恢復。


輯自盧永兵,1942年生,廣東省名中醫、揭陽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任廣東省揭陽市中醫院院長。連續三屆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副主任委員、高血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腦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科技獎評委專家。臨床主攻老年病。編著出版《醫海拾貝——盧永兵學術思想與經驗》、《廣東名醫盧永兵醫案選》二部。
http://www.cntcm.com.cn/xueshu/2019-02/25/content_57090.htm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