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藥三期辨證法

外敷藥三期辨證及處理手法,以簡介如下︰

 

初期:(傷後1-2週)治療原則: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主。
中期:(傷後3-6週)治療原則:接骨續筋、強筋健骨為主。
後期:(傷後7週以後)治療原則:溫經通絡、養氣血,補肝腎為主。

 

中醫運用外治,內治之法。外治包括針灸、跌打手法,外敷藥物、浸藥等。內治就是服用中藥配方了。內外夾擊是中醫很重要的一環。事實上,跌打師傅並不能處方內服中藥,所以未必能完全發揮中醫內外合治的特色。

初期(傷後1-2週)治療原則為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主:

初期傷了,腫起來,皮下出血,未必那麼容易就能散瘀。而本質上,瘀血不除、是很難愈合的。所以說骨折也好,筋傷也好。我們第一時間也是是消腫,散瘀。對此,針灸的效果真的超級好!

針灸針扎在特定穴位上,有些穴位專長治療瘀腫痛症的。這時候針灸復原感覺特別強!基本只要不是拖得很久的傷患,一兩次針灸後已可以見到明顯的消退。

還有我們有特別的外用敷藥,基本運用的是新傷跌打散。以經典的雙柏散為方藥基礎, 以黄柏、大黄、澤蘭、薄荷、側柏葉為主。

還有辨證開中藥,從內散瘀,配合起來非常好。

*注意一定要把脈,問診,按體質及當時狀況用藥,人人基本用藥是不同的。

而傳統的藥方例子有復元活血湯,雖然我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開,但我一路都是以此方為參考之準繩。

復元活血湯︰

大黃酒浸12克  柴胡15克  當歸9克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9克  紅花6克  穿山甲炮6克  栝蔞根9克  甘草6克

 

中期:(傷後3-6週)治療原則接骨續筋、強筋健骨為主:

中期的介乎初期與晚期之間,既要兼顧祛瘀,也要生新。所謂生新,就是要讓新的組織生得好,修復得合宜。不宜太急,當然修復得太慢也不行。

外治基本可與初期的一致,按程度配合養。開方可以參考的叫養筋壯骨湯。

養筋壯骨湯:

白芍9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川斷12克 紅花5克 生地12克 牛膝9克 牡丹皮9克 杜仲6克

 

後期:(傷後7週後)治療原則為溫經通絡、養氣血補肝腎(脾)為主:

後期的治療就可以專攻了,這階段有些人可以拖得很長。有兩種病人,一是傷得很重,或治療不妥的。第二是很虛弱的人。

比如說某些筋傷了,沒有特別的好,我們要集中火力強攻。幫助頑固的傷結打通,其中我們特別參考運用,針灸名醫賀普仁的三通法,包括溫通與強通法。配合火針 (以火的熱力加強針灸的效果) 效果也是很好的。

第二虛弱的人,可以是因傷搞到人很虛。意思是比如你跌斷了腳,痛到不行,又要卧床,大傷元氣了。或是本身也是虛弱底子的,氣血不強,好像是老人家,復原得特別慢,我們就要懂得去補。

關於用藥,可以參考一首方子,叫人參養榮湯。

人參養榮湯:

人參8克  白朮8克  黃耆8克  甘草8克  陳皮8克  肉桂8克  當歸8克  熟地黃6克  五味子6克  茯苓6克  遠志4克  白芍15克  大棗4枚  生薑10克

 

五臟與筋骨

此外,中醫講五臟與筋骨也有重要關係。「肝主筋」,所以筋不好,要用補肝的藥。「腎主骨」,骨難愈合,就用補腎藥。雖然傳統講這兩方面,但我更認為也要注意補脾因為脾主肌肉。肌肉與筋骨有著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所以密切注意肌肉、筋、骨的愈合,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如果急性問題,延續未好,也一定要從壞姿勢著手,這才是治本的方法,請參考痛證治療之路。

 

《梁醫師-正姿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