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底或是熱底?

很多人愛看中醫,都會想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 就是「到底我係寒底定熱底?」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您所不熟悉,但在中醫心目中很重要的四字詞:寒熱錯雜您不是絕對的寒,也不是絕對的熱。除了苦樂參半,寒熱都會參半對病人來說,我歸納了兩個問題,會讓您明白,您是寒熱錯雜!

  1. 您手腳冰冷,但姜吃多了, 又會咽乾,甚至咽痛。
  2. 您滿面痤瘡, 吃少少熱氣又長多一粒, 但您喝涼茶又會頭暈暈。

現在流行一句話,「活在當下」。我借用一下,中醫師要為您診斷出:「寒熱多少在當下」。透過把脈﹑看舌,來了解您的身體寒有幾分, 熱有幾分。但,問診可以做 verification,我覺得這樣做更保證。所以,不要介意有些中醫師問長問短。然後,中醫師會按照自身經驗和老祖宗的經歷,處方一條寒熱並治的處方。

 

《傷寒論》乃「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其中也記載了好許重要的寒熱錯雜方劑。概括起來有柴胡桂枝乾薑湯、梔子乾薑湯、半夏瀉心湯、附子瀉心湯、黃連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一共八個方子。

即使現在許多時方,都是由這些方子引伸而來的。詳情請參考以下的網頁,我不再詳述。(https://kknews.cc/zh-hk/health/qyy55or.html)

總之, 您若認為生姜可以醫病,我們的四大名醫之一卻用上:「生姜配黃連」。 您想一想,為何他們要這樣做,又為何要記錄下來呢?就是因為幾千年來,人患純寒,純熱的情況不多。而寒熱錯雜 ,才是真相。


《張醫師心底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