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裡的維生素

很多人不知道中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並且在中醫的基礎下選擇最合自己體質的維生素,是補充維生素的最有效方法。維生素缺乏症是非常適合以中藥治療的。

 

以下簡介一些名字為大家所熟悉的中藥和它比較多的維生素類型:


維生素A類:

生地黃、天麻、靈芝、五加皮、山萸肉、白朮、益母草、沙苑子、菟絲子、覆盆子等

維生素A缺乏會大幅減弱抵抗力,導致乾眼症,和皮膚方面的症狀是 「毛囊性角質化」(follicular hyperkeratosis)。因為皮膚與皮脂腺角質化,肩、臂、大腿外側的皮膚有類似雞皮疙瘩的突起顆粒,不會消失。缺乏更嚴重時,皮膚角化乾燥,表皮呈鱗片狀,並會層層脫落,以上身最為嚴重。


維生素B類:

人參、枸杞、當歸、蟲草、白扁豆、陳皮、赤小豆、薏苡仁、桃仁、麥芽等

維生素B群缺乏容易造成疲倦、口腔發炎、嘴角乾裂、抽筋、貧血,此外,長期缺乏下還會出現眩暈、噁心、嘔吐、憂鬱、體重減輕、抵抗力降低…等等

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與利用離不了維生素B。B族維生素是維持神經及體內多種酶的輔助因數。如維生素B6是參與轉氨基和脫氨基的重要物質,也是維持消化道功能的重要代謝物質之一。研究證明很多消化道器質性和功能性疾患與缺乏維生素B族和/或代謝障礙有關。


維生素C類:

人參、五味子、大棗、枸杞子、桑椹、側伯葉、山楂、麥芽、敗醬草、藕節等

可用於治療維生素C缺乏症。維生素C對維持血管的功能及韌性、骨骼的發育、體液的代謝以及人體抵禦疾病的防禦能力均有重要的作用。新近研究證明,過多進食脂肪影響維生素C的吸收和利用,甚至易致維生素C缺乏症。


維生素D類:

鱉甲、龜板、阿膠、牛黃等

成年人的骨病以及幼兒骨骼的正常發育均需要鈣和磷的合成與分解,但鈣和磷必需要維生素D的調節方能維持正常代謝。維生素D是促進胃腸道對鈣和磷的吸收和腎小管對鈣和磷吸收的必要物質。對很多磷缺乏性疾病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是必要的。


維生素E類:

胡桃仁、芝麻、川芎、柏子仁、補骨脂、續斷、淫羊藿等

維生素E對維持生殖腺的功能,防止衰老、動脈硬化、心肌梗塞和更年期生理、心理障礙是不可缺少的物質。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在消除自由基、防止膽固醇代謝異常起重要作用。新近的研究更進一步證明,維生素E不足或代謝異常可致多種癌症。

中藥應用維生素補充的觀念,是對現代社會都巿病非常有效的治療,希望更多人了解和參考。


*備註:文中所載中藥配分或內容屬臨床醫學/心得分享,希望引起一些草本應用的新知、新用和討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請在註冊中醫師指導及為您辨症後,再處方加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