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會都對一種病毒聞之色變, 就是伊波拉病毒。
它一旦發生傳染的時候,病人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演變到溶血等狀況而死。死亡率很高。
然而, 它一開始的時候,只不過是身體有點不太舒服,然後就發燒,表現看來, 就像一般感冒的症狀,肌肉痛、頭痛,咽喉發炎。
這種症狀,中醫就稱為「溫病」。
溫病,中醫認為它是從口鼻而入,先進到咽、喉,造成咽喉炎,再下去,就全身蔓延、開始肌肉痛、肌肉重或發燒等現象。
中醫對流行病毒都有一個很完整的系統: 就是溫病學, 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身體不舒服、發燒、肌肉痛等現象,是屬於溫病的範疇,中醫看病就靠「辨證論治」法,知道這個病是從口鼻而入的,有時候在現代醫學檢驗室尚未找到究竟什麼病毒時,已經從表而解了。
一般而言, 溫病從傳統的中醫來講,疾病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不同階段根據病人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藥物。
從中醫的角度, 早期用藥, 從表而解, 防止傳染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介紹兩本中醫專著, 都對中醫流行病學有深入的研究:
《傷寒論》: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關於傳染病的治療,吳又可提出了一整套分清疫毒,分而治之的治療方案,所用方劑除《傷寒論》中白虎湯、瓜蒂散、承氣湯之外,還新創了達源飲、舉斑湯和三消飲等方劑。
吳又可認為,傷寒和瘟疫有著本質的區別,但當疫學內潰後,或浮越于三陽,或內結于胃腑時,所表現出的症狀,往往與傷寒類似。他提出要從流行病史,發病過程,傳變機制,病勢緩急,治療效果等方面對傷寒和瘟疫加以區別。他說:“時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然亦有因所觸而發者,或饑飽勞碌,或焦思氣鬱,皆能觸動其邪,是促其發也,不因所觸而發者居多,促而發者,十中之一、二耳。傷寒投劑,可一汗而解。時疫發散,雖汗不解。傷寒不傳染於人,時疫能傳染於人。傷寒之疲,自毫竅而入,時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傷寒感而即發,時疫感久而後發。傷寒汗解在前,時疫汗解在後。傷寒投劑,可使立汗。時疫汗解,俟其內潰汗出,自然不可以期。傷寒邪感在經,以經傳經。時疫之邪在內,內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時疫多有淹纏二、三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時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吳又可認為,傷寒和時疫也是有相同之處的,“其所同者,傷寒時疫,皆能傳胃,至是同歸於一,故用承氣輩導邪而出。要知傷寒時疫,始異而終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