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喜生成疾病

曾經聽過這個故事︰「某人得知自己得了六合彩頭獎,開心得過頭,就昏迷不醒,去不了領奬……」
我曾懷疑過這個故事的真確性,但這反映一個道理,就是情緒太劇烈是可以致命的。中國古代也有一個故事,名叫范進,寒窗苦讀十載,突然中了舉人,太過興奮,就癲狂起來,精神失常了。
中醫歸納這個情況,名為「喜傷心」。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喜歡、快樂是一種好的情緒,是對身體有益的。不是說時時面帶笑容,心境開朗,身體就會健康嗎?那麼「喜傷心」又可以如何理解呢?
當然不是反對人常喜樂,而是不可過度。比如突如其來的狂笑、興奮都是對身體有害的。中醫認為過度歡喜,會令人心氣弛緩,精神渙散的,可能對心系統有傷害,對精神狀態也有不良影響。大家試過大笑不停,笑得腹痛、流淚、甚至喘不過氣,眩暈疲倦等情況嗎?這就是過喜的表現了,持之下去就有可能傷害身體了。所以凡事不可過度,憤怒時要沉住氣、開心時也要保持平靜。
反觀現代很多電影媒體都做出很多笑話,總之要令觀眾捧腹大笑,笑得喘不過氣來就是成功,這種嬉笑的態度已經滲入社會文化之中。不少朋友就是喜歡看這類電影,務求狂笑一場,抒發情緒壓力。抒發壓力是好事,但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另一種不健康。
聖經中的智者所羅門王也對反對這種嬉笑的態度,在傳道書2章2至3節提到︰「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所羅門王認為嬉笑就是狂妄,是與智慧相反的行為態度。他感悟到要首重心靈,他以飲酒為例,說明不要被虛空的快樂矇蔽眼睛,當我們看到天下間何事為美時,我們就會知道何事為一時之快,何事是從內到外的喜樂。我們要離開愚昩,保持智慧,讓裏面流露出來的喜樂來滋養身體。
時刻從外來刺激來換取快樂,是不宜的態度。但在生活之中尋找趣味,就是有益的。為著每天的生活感恩,從心而發的微笑,就是養生的最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