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飲:效果好,成本低

我覺得香港有很多怪病,難治之病,都是飲邪導致。

 

  1. 病人主訴:失眠,惡風,汗出甚。

問其起始病因: 乃半年前感冒後一直這樣。

診: 多汗,汗後惡風,心手心熱,大便不暢,左脈沉細弦,處方桂枝加附子湯,生地防飲邪傷陰,蓍仍固表,減惡風。服藥兩星期, 病人喜笑,感冒半年未曾如此舒服。

飲乃感冒當汗之汗不出,居留身體之濕,稱為「飲」。《傷寒論》有很多治「飲」的法和方。

 

  1. 病人感冒後心悸汗出三個月,西醫檢查無原因。

診: 怕寒, 易無氣, 左脈沉細弱。

早期處方真武湯溫陽化飲,中期合逍遙期疏肝養血,後期歸脾湯氣血雙補。

處方2月,心悸已消失。


讀書的時候,我沒有好好讀《傷寒論》,老師沒有強調,真有點浪費我的青春。

 

臨床發現很多証是飲証,再全面研究《傷寒論》。我的體會是,如果有飲邪,如何補氣都補不上的,一定要溫寒袪飲。

 

順帶一提,聚會遇上同行,說現在中藥成本貴得多。

 

我就分享說: 「那用藥就要精簡些。」

 

「少藥治不了病。」他們說。

 

其實, 用《傷寒論》的方子,又好用,又少藥味,成本就可少很多,但效果絕對不凡。

 

我開過最少的方藥: 就四味藥,甘草,茯苓,乾薑,白朮。多年的腰痛就這樣好了。

 

他們說: 「藥粉太少病人會介意!」

 

作為一個醫生,太過介意病人的想法,也實在很不爽。

 

坦白告訴病人,這是用藥經驗,請對方尊重。

 

開方子,最貴的成本是「我的思維」。

 

喜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