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狀者,稱為“帶下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於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粘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後、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禦外邪,此為生理性帶下。如《沈氏女科輯要》引王孟英說:“帶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潤,本非病也。”若帶下量明顯增多,或色、質、氣味異常,即為帶下病。在《諸病源候論》中還有五色帶下的記載,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臟俱虛損者,為五色帶俱下。臨床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為常見。但也有帶下過少者,帶下與月經都有週期性,帶下過少常與月經量少、閉經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這裡不予贅述。
帶下病以帶下增多為主要症狀,臨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帶下病以濕邪為患,故其病纏綿,反復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併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症瘕等疾病,常以中醫治療取得效果。
中藥治療對此病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