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

 

口瘡是指以口腔內粘膜、舌、唇、齒齦、上齶等處發生潰瘍為特徵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口瘡發生於口唇兩側者,又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本病相當於西醫學口炎。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2-4歲的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可單獨發生,也常伴發於其他疾病之中。小兒口瘡一般預後良好;若失治、誤治,體質虛弱,可導致重症,或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素問·至真要大論》已有“火氣內發,上為口糜”的記載,《諸病源候論·口瘡候》亦有“小兒口瘡,由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有客熱熏上焦,令口生瘡也”的論述,指出心經熱盛,發生口瘡。《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於血氣,則生瘡瘍……若發於唇裡,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於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指出本病是由感受風毒濕熱所致,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有口瘡與燕口瘡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