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後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狀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復。
古代醫籍有關五遲、五軟的記載頗多,早在《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就記載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小兒藥證直訣·雜病證》雲:“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記載了五遲的某些典型症狀。《張氏醫通·嬰兒門》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活幼心書·五軟》指出:“頭項手足身軟,是名五軟。”並認為:“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保嬰撮要·五軟》指出:“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有關其預後,《活幼心書·五軟》明確指出:“苟或有生,譬諸陰地淺土之草,雖有發生而暢茂者少。又如培植樹木,動搖其根而成者鮮矣。由是論之,嬰孩怯弱不耐寒暑,縱使成人,亦多有疾。”
中醫傳統醫學以針灸及中藥醫療此病,效果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