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民間偏方

幾乎所有疾病名詞,都可在網上找到有關資訊,按一下搜尋鍵,輕而易舉就可得到各路名醫、學者、營養師的健康資訊。許多來自民間的偏方經驗,也是非常值得探討採用的,單是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可能已有上千種了。有吃蒜、吃薑、飲尿,幾種草藥組成的秘方,或是常見蔬果打成的果汁......

有朋友拿著這些偏方秘方來問過明白,自己可以吃這個,飲那個嗎?我會介紹常用而簡單有效的保養方法給病人,但面對他們帶來一些從未見過的方子,內心只能輕嘆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矣。畢竟人腦有限,我多會提出幾個原則去引導病人尋找自己合用的偏方。

1. 出處:從較有名聲的學者醫師所提出建議的通常較為穩妥,但不要單憑一時的名聲去辨其言論之可信性,而且有許多學歷學位,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難得到的。

2. 歷史:能經時間考驗,就是作為好方子的準則。很少食物草藥是以前沒有,現在才有的,所以有一些聲稱很有效的藥方在近期突然流行而日前少有提及的,我們應當認真審視。

3. 體質適應性:任何食物藥物皆有性味,熱性體質的人不可多吃熱性的方子,寒性體質也不可多吃寒涼,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智慧。比如寒性的五青汁對心腦血管及膽固醇疾患皆有不俗的效果,但寒底人士多吃反而會適得其反,搞得腸胃都差了。如何知道食物藥物的性味呢? 有一個很方便的方法,在網上搜尋器輪入想尋找的名稱再加上「性味」二字,例如是「青椒 性味」就可以找到資料了,先別理會它的味(酸苦甘辛咸),寒涼就是寒性,溫熱就屬熱性。雖然網上資料不是絕對可信,但已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了。又如何知道自己的體質呢?可參考本網「九型體質保健」。

4. 原理:能治安必然有其原理,無論是中醫西醫營養學等理論,我們都要詳細閱讀,雖然大眾未必能完全瞭解,但也一定要知道基本原理,起碼是朋友問起能回答一兩句的程度。沒有治病原理的基本不必嘗試,原理過度簡單或邏輯不通的也不建議。不要說別人吃過有效就盲目跟隨,有很多吃了有問題出現的例子多會被隱藏起來。

5. 副作用:很多藥物都有副作用的,不是說中藥或是蔬菜,就是一定沒有,如果長時間服服用單一種藥方,就必定要事先知道該藥的副作用。當這些副作用的症狀開始出現,就要想一下是否用藥過量了。就是本來不知道的副作用,在服食過程中發現身體持續有異常反應,也最好跟醫師瞭解一下原因。

6. 異常反應:比如本來沒有頭暈的,但吃藥調理一段時間後出現症狀了,這不是一定出現了什麼問題,因為在治癒過程中,自然會出現一些特別的感覺,好像頭部血氣突然通暢了,就會有血衝上頭出現暈的感覺,然後頭痛病就好了。我們把這稱為排病反應,經過這個過程,病就會好了。但這過程多數不會很長的,約為數天至兩周的時間。若持續時間很長都有這些情況,還是要得醫師建議或停藥觀察。

7. 堅持: 沒有什麼有效治本的方子能於兩天內治好你數年的疾病,因此堅持服藥是非常重要,經驗是很多朋友在治療其間沒有很大的變化,或是出現令人質疑的排病反應,治癒多會在其後突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