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出處(1)-源於上帝
中國最早的史書名為《尚書》,其中《尚書·洪範》首載五行一字。在此文章之中我們會發現天(上帝)與五行的關係。
原文︰
王訪於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穡作甘。
……
譯文︰
周文王十三年,武王詢問箕子。武王就說道:“啊!箕子,上帝庇蔭安定下民,使他們和睦相處,我不知道那治國常理的規定方法。”
箕子就回答說:“我聽說從前,鯀堵塞洪水,胡亂處理運用了五行。上帝震怒,不賜給鯀九種大法,治國的常理因此敗壞了。
後來,鯀被流放死了,禹於是繼承興起。上帝就把九種大法賜給了禹,治國的常理因此定了下來。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認真做好五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八種政務。第四是合用五種記時方法。第五是建事使用皇極。第六是治理使用三種品德的人。第七是尊用以蔔考疑的方法。第八是經常注意使用各種徵兆。第九是憑五福鼓勵臣民,憑六極警戒臣民。
“一、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潤濕,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順從人意改變形狀,土壤可以種植百穀。向下潤濕的水產生鹹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順從人意而改變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種植的百穀產生甜味。
從此章歷史尤久的古文來看,古人認為有九種治國的方法是上帝所賜給人的。祂把這些方法法交予忠心愛民的大禹。而在這九法之中,列於第一的就是五行這理念。
有學者以聖經歷史與中國古文化神話作出不同假設對比,例如是大禹所治洪水與舊約大洪水時代作對比,皆有非常良好的參考價值。因為無論是《尚書》所言「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與《聖經》所述的「神愛世人」皆為吻合。古人所言的天或上帝皆顯出慈愛恩澤世人的位格,並非完全無情的天或上帝。
上帝恩惠世人,因此給予人權柄及智慧管理全地。諸如東方五行學或是西方幾何學皆是以智慧啓示人類的寶物,因此人不須自誇聰明,古人都是存著這種敬天之心度曰的。若人錯用這些上帝所賜的方法,或以此來滿足一己私慾,祂就會施行審判,彰顯公義。
深信五行學說也是上帝以直接和間接的方法,以神的啓示,透過人的智慧,在觀察天地,歸納實踐所得的寶物。
願一切的學問知識都為正用,用於治國治民的皇道上。